建筑業,我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。
協會,是政府的助手、企業的娘家。
2022年,合肥市建筑工程協會在市城鄉建設局、市民政局和市建設領域協會(中心)黨總支的領導關懷下,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,立導向、改作風、振精神、提效能、強服務,各項工作穩中有進,行業發展質效顯著提升。
聚焦黨建領航,從嚴治黨管會
協會在市城鄉建設局和市城鄉建設領域協會(中心)黨總支的堅強領導下,深刻學習踐行二十大精神,進一步加強思想、組織、制度、作風的建設,實行黨組織對協會工作全面監督指導。組建監督員隊伍,全過程督導重點工作落實;創新黨建模式,聯合專業委員會、會員單位黨組織,籌建“柱石同心”黨建聯盟,打造“黨建會建共建”品牌,協會高質量黨建工作邁上新臺階。
發揮承能優勢,當好參謀助手
協會調整優化專業委員會組織架構,成立智能建造專業委員會。配合主管部門開展建設工程質量專項整治、安全生產、疫情期間可調配勞務人員摸排、銀企對接、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調查等工作。參與地方標準、協會團體標準的制定,先后修訂《合肥市預拌混凝土發展規劃暨建設布局專項規劃》、《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管理規程》、《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監理導則》、《關于加快推進合肥市全過程工程咨詢發展的意見》等編制工作。開展行業調研,編制《合肥市建筑行業年度發展報告》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依據。
強化會員管理,服務行業發展
協會優化會員結構,創新“會員發展+總量控制+動態管理”的模式,會員達1500家。形成了協會秘書處牽頭,建筑行業主要領域、專業委員會組織、分線作戰的工作格局。年內共評選出優秀企業472家、單項先進企業110家、先進個人630名、優質結構工程263個,推薦中施協信用星級企業7家、中建協3A信用等級企業27家、省級優秀企業101家、省級先進個人691名、省標化工地125個、優秀成果獎(服務類成果)74項。年度評定合肥市建筑工程“琥珀杯”獎(市優質工程)94項,為40項“黃山杯”、5個“魯班獎”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圍繞行業熱點難點,助企紓困
協會強化行業發展研究的機制建設,采取調查問卷、走訪、座談等形式,征集訴求意見107條,囊括信用評分、招投標、市場管理、行業自律、對接交流等5大類。暖心服務,訴求速辦。協會通過協商調解、聯動化解、行文上報等方式,分類厘清,分級辦理,多措并舉解決行業發展過程中的“卡脖子”問題。
發揮法務優勢,打造服務名片
協會健全法務組織機構,強化調解組織,遴聘特邀調解員72名,打造法律服務“民心工程”,惠企利民。在巢湖市法院掛牌糾紛調解工作室,目前已在廬陽、包河、蜀山、瑤海、高新、巢湖等法院設立6個調解工作室,實現調解工作在市區范圍全覆蓋,全年受理各類糾紛調解案件115起,處理85起。舉辦線上線下法務培訓10起,開展為期1個月的法務調研,形成7個方面共性法務訴求。雙線并行抓糾紛調解,通過駐法院調解工作室和協會糾紛調解中心合力展開,受到會員好評。
開展優質培育,鑄就發展內核
培訓“小切口”促發展“大需求”。協會整合線上技術和第三方優勢,聯合省消防協會、市安全生產協會、廬陽區稅務局、社會公益機構等方面,開展消防工程投標培訓會、安全生產工傷應急處置大講堂、建筑行業稅務風險防范公益講座、新《安全生產法》、工程總承包EPC工程項目管理實務等20余場活動,取得了良好的反響。設立“合肥市城鄉建設職業培訓學校”,為我市建筑行業提供人才和技能有力支撐。
擴大交流合作,聚力雙招雙引
按照省市“雙招雙引”部署,聯合市城鄉建設局、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及施工企業代表,成功舉辦政校企協對接洽談會;對接合肥城市學院開展校企招聘會,幫助吸納2706名優秀人才進入會員單位。
助力鄉村振興,勇擔社會責任
按照市民政局安排,協會與廬江縣羅河鎮訂立了振興幫扶協議,聯合部分會員單位聯合出資37萬元,對鎮內黃龍村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支持,該村文化廣場、界碑亭項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,幫扶成果得到了省、市民政部門的高度肯定;結對幫扶肥東縣陳集鎮光華社區貧困家庭,愛心助學三年,幫高考學子順利完成學業;調研金寨縣安農大“大別山實驗站”;根據防疫需要,先后選派了9名工作人員下沉到社區充當志愿者,值守時間超8個月。
回首2022年,協會凝心聚力,實干擔當,通過一項項切實舉措,面對風險挑戰,全面打贏質效雙升仗,圓滿完成了既定的各項工作任務。扎實的工作,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,先后獲得了“安徽省金牌協調勞動關系社會組織、安徽省首屆工程建立職業技能競賽突出貢獻獎、合肥市第一批金牌協調勞動關系社會組織及助力脫貧共建先進單位”等榮譽。
奮進新征程,建功新時代!未來,是新發展階段的開局起步期,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機遇期,更是加快建筑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。凝望波瀾壯闊的建筑市場,我們將埋頭苦干,應對挑戰,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充滿希望的滾滾大潮,在同心共筑我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征途中,留下閃亮的足跡。